一、主要表现
1. 社交障碍
缺乏目光接触,不愿与人对视,叫名字时反应差。
对亲人淡漠,不依恋抚养者,不喜欢被拥抱。
缺乏共同注意力(如不会用手指物或分享兴趣)。
2. 语言发育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可能2-3岁仍只会说简单词汇(如“爸爸”“妈妈”)。
语言内容重复、刻板,或出现自言自语。
3. 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
重复单一动作(如反复开关灯、转圈)。
兴趣局限,如只对特定玩具或动画片片段极度痴迷。
坚持固定生活模式(如必须走同一条路线)。
二、诊断与干预
1. 诊断标准
需结合临床症状和量化评估表,且症状需在多个场景中持续出现。
黄金干预期为3岁前,早期表现(如1岁无目光接触、指物行为)需警惕。
2. 治疗方法
教育干预为主:包括感觉统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需家庭、医生和康复机构协同。
药物为辅:针对伴随症状(如攻击行为)使用。
家庭训练:通过亲子游戏、任务分解(如分步骤教穿袜子)强化能力。
三、家庭支持与社会现状
1. 家庭需注意
包容孩子的情绪问题,关注其优点而非缺陷。
避免让孩子独处,需持续互动以促进社交能力。
2. 资源困境
我国自闭症患儿约200万,但专业康复机构不足500家,城乡资源分布不均。
部分家庭需跨省求医,经济压力巨大(超半数收入用于康复)。
若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到专业机构评估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