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古代关于自闭症记载的书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自闭症"这一现代医学概念,但多部医籍对类似症状有详细记载,主要归类为"呆病""语迟""童昏"等病症。以下是相关古籍的梳理与分析:

一、核心医学典籍记载

1. 《阎氏小儿方论》(宋代)

提出"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的症状描述,治疗上主张补肾加菖蒲丸的心肾并治法,这是最早系统记录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文献之一。

2. 《太平圣惠方》(宋代)

记载"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的芍药方,准确描述了语言发育迟缓的特征,与现代自闭症核心症状高度吻合。

3. 《医宗金鉴》(清代)

提出"小儿五迟"概念,指出症状包括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连长、坐不能稳等,系统归纳了发育迟缓的多维表现。

二、特色治疗典籍

1. 《辨证录》(清代陈士铎)

专设"呆病"章节,记载洗心汤(含人参、菖蒲、附子等)、转呆丹等方剂,提出"开郁逐痰、健胃通气"的治疗原则,是古代最系统的自闭症疗法文献。

2. 《景岳全书》

分析病因包括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心理因素,体现古人对身心关联的认知,治疗强调通阳扶正、化痰开窍。

三、理论溯源典籍

1. 《黄帝内经》

奠定"使道闭塞而不通"的理论基础,《素问》中提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身心观,为后世治疗提供哲学依据。

2. 《诸病源候论》

记载"四五岁不能语侯"等症状,继承《内经》阴阳学说,强调气血不足的致病机制,体现理论发展脉络。

这些古籍显示,中医对自闭症样症状的观察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内经》的基础理论,到宋代对症状的精准描述,再到清代形成系统的辨证施治方案。虽然受时代限制存在认知差异,但"心肾不足""痰迷心窍"等病机分析与现代神经发育障碍理论存在跨时空的呼应。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