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自闭症教学调整与反思

一、教学调整策略

1. 结构化教学:通过明确的空间划分(如学习区、游戏区)和视觉提示(如颜色标识、时间表),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活动流程和环境规则。例如使用红绿灯卡片表示"需要安静"的时段。

2. 个性化目标制定:将学科目标与情绪管理、注意力等能力目标结合,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分阶段调整难度,对难以达成的目标提供辅助工具(如流程图、实物教具)。

3. 行为干预技术:采用DTT回合式教学法,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通过指令-辅助-反应-强化流程训练社交、自理等技能。对于问题行为,可采取"感官节食"(每日安排无指令时段)或延迟反应策略(行为发生后暂停互动10秒)。

二、实践反思要点

1. 避免过度干预:临床研究发现全天候干预可能降低康复效果,需平衡训练与自主时间。例如案例中通过"矛盾情境"(如用梳子刷牙)激发孩子主动提问,比直接纠正更有效。

2. 生态化场景训练:在超市等真实场景中设计社交任务(如与店员眼神接触、排队等待),比模拟训练更易泛化技能。

3. 家校协同重要性:某案例显示,家长参与个性化教育计划制定后,儿童课堂问题行为减少68%。需定期沟通并统一干预方法,避免机构训练与家庭要求冲突(如案例中儿童因刻板指令依赖导致如厕障碍)。

教学者需持续观察记录儿童反应,如某教师通过半年的仿音训练最终突破无语言儿童的发音障碍,体现耐心与系统性规划的关键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