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功能区划分
在家庭中明确划分休息区、用餐区等功能区域,通过固定空间训练帮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反射,例如定时起床、穿衣等日常活动。这种训练需长期坚持以建立规律性。
2. 任务分解与强化训练
将复杂动作(如穿袜子)分解为多个步骤,逐步训练每个子任务,完成后立即给予奖励(口头表扬或实物奖励)。例如:先套前脚掌→拉至后脚跟→整理袜口,分步强化。
1. 互动游戏设计
通过地板时光游戏、轮流等激发社交动机,初级阶段可采用需求延迟满足(如故意将食物放在可见但不可及处),中高级阶段可引入合作或情感体验活动(如分享胜利/失败感受)。
2. 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机会
利用穿衣、吃饭等场景进行教学,例如辨认衣物颜色/方位,或通过“半途递饭”引导眼神接触和情感分享。关键是通过简短指令和一来一往的动作建立交流雏形。
1. 家长参与的专业学习
建议家长陪同孩子在专业机构训练并同步学习方法,回家后延续相同训练内容,避免行为倒退。机构训练可侧重语言、行为分析疗法等专业项目。
2. 逐步适应分离焦虑
对于抗拒康复课的孩子,采用逐步脱敏法:从家庭环境中的短暂离开开始,延长分离时间,最后过渡到机构课程。过程中用“挥挥手”等简单指令建立安全感。
1. 艺术与感统训练
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可改善刻板行为,感统训练(如平衡木、球类活动)有助于提升身体协调性。部分患儿在特定领域(如数学、美术)可能有天赋,可针对性培养。
2. 基础能力优先原则
社交能力需建立在自理、语言理解等基础之上。过早强制社交可能无效,应先通过生活技能训练(如系扣子、物品归类)夯实基础。
自闭症训练需长期坚持,家长应保持平和心态,将干预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生活即干预”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