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留学案例:异乡人的香港语境

香港,一个让人沉醉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它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总是与标志性的海湾和高耸的楼群紧密相连。在这片钢筋森林里,写字楼如同一座座冷酷的巨人,其锃光瓦亮的玻璃幕墙上永远映着匆忙的都市人。精英阶层在这里穿梭,妆容精致,行色匆匆。在这座城市的繁华背后,隐藏着香港人的真实生活,那烟火气在老式居民楼环绕的街市和后巷里弥漫,喧嚣而生动。

近年来,“香港下沉”的说法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和亿万富翁李嘉诚都通过媒体向公众示警。回想起2003年的“非典”疫情,那曾造成299人死亡,让香港经济发展节奏剧烈放缓。如今香港面临的局面远比那时更为严峻。官方预测显示,内地经济在2016年底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6%,而在香港,如果能实现GDP增长幅度高于1%,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高达3.4%的失业率。行业如房地产、零售、运输、金融和旅游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疲软表现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旅游业的困境尤为突出。曾经,内地游客是香港旅游业的主要支柱,但近年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转向东南亚及日韩俄等国。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新数据显示,8月访港旅客总数较去年同期下跌9.41%,内地访港旅客更是同比下跌了11.28%。其实并不需罗列这些官方数据,只需看看朋友圈里大家晒出的国庆旅行目的地,便知端倪。朋友们不是在韩国吃烤肉,就是在日本泡温泉,而香港似乎已被遗忘。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人形容现在的香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对于那些与我同期抵港的朋友们来说,他们心中大多没有太多的地域观念和思乡之情。那时,没有人将留港视为畏途,曾经的香港在他们眼中是一个包容少年人所有梦想的乌托邦。然而时至今日,面对一个个选择离开的同行者,他们从最初的讶然逐渐变得麻木。每次送行宴上,大家总会到陆港各自的优势劣势等话题,结论也逐渐趋于一致——留在香港没前途,想要更好的发展和未来,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

我在香港的这七年,恰好赶上了香港发展遭遇瓶颈的时段。我们都知道,香港往日的辉煌已成历史,早已不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远东金融中心。回归至今十九年,香港的GDP总量从大陆的18%下滑到不足3%。曾经,香港的人均GDP是澳门的两倍,而今却只能达到澳门的三分之一。有人说这样的局面是因为香港变了,横亘在本土人和新移民之间的藩篱已经出现。也许是吧,年轻一代似乎变得更加浮躁、焦虑、激进和冲动;但也许不是,这个社会依旧保留着往昔开放包容的影子,允许每一种可能性的发生。

我曾经选择香港的理由,就像移民电影《布鲁克林》里EILIS第二次选择离开家乡时一样,我相信在这里可以摆脱原生故乡带来的视野局限,为自己的工作、爱情或是家庭提供更多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似乎正随着特区的“下沉”被逐一扼杀。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资源诱惑。自由的宝塔既可以成为危楼也可以推倒重建成为新建筑的基石。谁也不知道自由这把双刃剑会给香港带来什么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勇敢面对生活不踌躇不蹉跎。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无奈也坚信未来可期只要心怀希望不放弃努力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香港移民生活港漂面对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何去何从成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尽相同但无论选择留在香港还是离开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奋斗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曾经的繁华都市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每一个在这里奋斗的人提供更多可能性与机遇。身处香港这片繁华之地,对于与我同行抵达的朋友们来说,地域观念和思乡情节似乎并不占据主导。那时,我们并未将留港视为畏途,反倒看到了这里如同一个少年人的梦想乌托邦,孕育着无限可能。面对如今陆续选择离开的同行者,我们从最初的愕然逐渐接受。在每次的送行宴上,关于陆港优劣的比较成为话题焦点,而结论趋于一致:留在香港未必有明朗前途,而去美国或回大陆则似乎更为开阔。

香港这七年,我见证了它发展的瓶颈时期。昔日的辉煌已成历史,不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远东金融中心。回归十九年,香港GDP总量从占大陆的18%下滑至不足3%,人均GDP的下滑更是触目惊心。人们常说,香港变了,本土和新移民之间的隔阂愈发明显。

像电影《布鲁克林》中的EILIS一样,我选择香港,是为了摆脱原生故乡的视野局限,为工作、爱情和家庭寻求更多可能性。但如今,这些可能性似乎随着香港特区的“下沉”而逐一破灭。

香港,作为自由港,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资源诱惑。自由的高塔可以成就危楼,也可以成为新建筑的基石。对于香港的未来,谁也难以预测。但对于每一个选择留在香港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和坚持。

两年前,因课业结识的ELLIOT,一个定居香港的英国人,他的观点让我深思。他问我,如果不能认可香港的身份,为何还要申请这里的永久居民资格?我回答,我并没有在这里成长,申请身份更多是为了追求安全稳定的生活。但ELLIOT认为我在逃避责任。他反问:“我在伦敦长大,但我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我认可香港的中西融合文化,才选择定居这里。那你呢?”

我不禁反思自己。在这里生活这么久,我对这座城市并非全无感情。结识的香港人让我深感温暖,但路人莫名其妙的敌意让我逐渐消磨对这座城市的热忱。申请永久居民身份并不意味着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我需要多久才能融入这里的冰冷生活中?我不知道。

记忆中的家乡是一个工业小城,灰色天空、灰色道路、灰色行道树,闭塞传统。而在香港,人们各自忙碌,没有精力去关注不相干的人事。这种自顾自的冷漠是大都会的共同属性。18岁后的人生选择只能归咎于自己。我漂泊异乡是因为对自我意识的坚持与执念。选择大都会的冷漠空间,是因为相信只有如此才能给我提供寻找自己的可能性。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