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送命题”——照片认师题
近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思修课期末考试出现了一道特别的试题——“照片认师题”。题目要求学生从七位教师的证件照中准确辨认出自己的授课老师并正确书写姓名。这道题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送命题”,答错将直接扣除卷面高达41分。校方对此进行了解释,称此题旨在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细节观察能力,而且这只是总评的30%,平时表现同样重要,旨在避免学生挂科。
这一创新题型立即引起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加关注课堂,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反对者则质疑这种题型与学科内容的关联性较弱,更像是一种“娱乐矫正”,而非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他们担心这种题型可能会误导学生,让他们过分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实质性的学习内容。
二、其他课程的类似试题及其争议
除了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这一创新题型外,其他课程也出现了类似的试题。例如,某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中也设置了类似的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分。这些试题同样引起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打破传统考核模式的新尝试,能够推动考试多元化,并对大学生的逃课现象起到警示作用。反对者则认为这种题型存在模糊考核重点的问题,学生答对书写教师姓名并不能等同于学习态度的好坏。
三、社会评价分化
这一创新题型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年轻网友调侃称“答错不是态度问题,是记忆力问题”,而毕业生则庆幸自己“逃过一劫”。一些教育研究者对此也表达了看法,他们认为这种尝试虽然具有创新性,但必须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避免沦为“形式主义考核”。
四、深入思考:创新题型背后的教育理念与师生互动问题
这些所谓的“送命题”实际上是高校教育中对学习态度考核的一种尝试和。它们反映了当前高校教育中对于如何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争议和。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创新题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师生互动问题的反思。一些教师坦言,出题初衷是希望学生重视课堂互动,但实际情况却暴露了师生关系疏离的现实困境。
这些“送命题”现象无疑是高校教育中的一次尝试和创新。其长期效果仍需结合教学实践持续观察。我们也应该深入这些创新题型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问题,以期找到更有效的考核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