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发展活动,对类自闭幼儿(指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特征但未确诊的幼儿)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和干预意义。以下是关于类自闭幼儿建构游戏及其特点的详细分析:
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等),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对于类自闭幼儿而言,这类游戏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重要的康复训练手段。
建构游戏始于3岁左右,一般从简单的积木游戏开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动作技能的发展,结构游戏也趋向复杂化、多样化。对于类自闭幼儿,建构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建立自信心和增强自尊心。
类自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表现出与典型发展儿童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类自闭幼儿倾向于进行重复和刻板的建构行为。他们可能会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或动作序列,如旋转、摆弄、线性排列等。在游戏材料的玩法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地摆弄物品、拍打或咬玩具等重复刻板的操弄玩法,缺少功能性玩法和假装玩法。
类自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倾向于注重顺序和组织性。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安排、排列和整理玩具或其他物品,追求一种有序和规律的状态。这类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坚持按照特定的顺序和规则进行,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干预或合作。
类自闭幼儿在建构游戏阶段仍然倾向于独立进行游戏。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的游戏目标,而不太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或互动。面对同伴时,有的幼儿表现出逃避、退缩的行为,很难参与到集体建构活动中去。
类自闭幼儿更热衷于某些感知运动游戏,多数孩子在游戏时表现出身体的接触,不间断地重复击打物品、旋转物品的动作。他们不会因为玩具的特性而喜欢玩这样东西,而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地操弄手中的玩具。
类自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存在明显的假装游戏障碍,缺乏想象,尤其是缺乏自发性的假装游戏。即使有成人引导的条件下能够进行类似假装的游戏,但他们的假装行为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
尽管类自闭幼儿的建构游戏存在上述特点,但适当引导的建构游戏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
建构游戏多用手进行操作,幼儿在游戏中不停地做着各种动作(摆、放、插、拼、整理等)。这时他们手部的小肌肉充分活动,使手指、手腕、手臂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得到锻炼,手的控制力得到加强,手、眼协调能力和配合得到充分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一切的结构活动都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为基础。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去构思、设计并制造具体的物品,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行为。通过鼓励和激励,类自闭幼儿还是能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建构游戏的。
建构游戏可以帮助类自闭幼儿提高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数理逻辑、空间智能等的发展。通过操作不同形状的积木,幼儿可以潜移默化中感知量的等差递增、形体的特性、面积与守恒等数学概念。
针对类自闭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
1. 从简单到复杂:引导类自闭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可以从简单结构开始,逐步增加难度,拼装游戏可以从有图到无图,循序渐进地展开。
2. 强化正向激励:对于类自闭幼儿完成了游戏任务,要加大鼓励力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融入社交元素:逐步引导类自闭幼儿从独自游戏转向平行游戏,再尝试简单的合作建构,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
4. 结合兴趣点:利用类自闭幼儿的特殊兴趣设计建构主题,提高其参与动机和持续性。
5. 多感官参与:设计包含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的建构活动,满足类自闭幼儿的感知需求。
建构游戏对于类自闭幼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感知觉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技能。通过科学设计的建构游戏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这类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