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互动障碍
目光接触异常:缺乏与抚养者的对视,逗引时目光躲闪或游离,无法追随移动物体。
唤名无反应:对父母呼唤名字无转头、停顿等回应,可能被误认为听力问题。
情感淡漠:不依恋抚养者,对拥抱、互动游戏(如躲猫猫)无兴趣,面部表情少(如不出现社交性微笑)。
二、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1岁时仍无咿呀学语,或曾有的发音突然消失;理解能力差,无法通过点头/摇头表达需求。
非语言交流缺失:不会用手指物、分享兴趣,仅通过哭闹或拉拽表达需求。
三、行为特征
刻板重复动作:持续凝视旋转物品(如风扇)、摇晃身体、重复拍打物体等,每天持续超1小时。
兴趣狭窄:对玩具功能不感兴趣,反而专注特定部件(如车轮);抗拒环境变化(如更换尿布方式)。
感知觉异常:对声音过度敏感或迟钝,痛觉反应弱,或斜视物品/人。
四、其他警示信号
运动发育差异:走路晚,动作僵硬或过于柔软,踮脚走路等。
睡眠异常:总睡眠时间少于同龄婴儿,易早醒且清醒时间长。
若宝宝出现上述3项以上表现,建议立即咨询专业医生。早期干预(如行为疗法)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研究显示早发现3个月可使干预效果提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