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自闭症为什么叫自闭病

一、症状特征命名

1. 自我封闭倾向:患者常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封闭性,缺乏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呈现“自我隔离”状态,因此用“自闭”形象描述这种内在封闭性。

2. 行为表现: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进一步强化了“沉浸于自我世界”的直观印象。

二、命名历史与翻译差异

1. 术语起源: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首次使用“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命名该疾病,强调患者的社交隔离特征。

2. 中文翻译分歧

  • “自闭症”是英文“autism”的直译,更贴近原词义,在民间和部分医学场景中沿用。
  • “孤独症”为中国大陆规范医学称谓,官方建议统一使用以消除歧义,但两者指代同一疾病。
  • 三、与“智力低下”的区别

    自闭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核心问题是社交与行为异常,而非单纯的智力缺陷。使用“自闭”而非“智力低下”能更准确反映其病理特征。

    四、其他相关说明

  • 中医视角:中医典籍无“自闭症”病名,但将其症状归为“郁证”“五迟”等,认为与心、肝、肾功能失调相关。
  • 术语争议:部分观点认为“自闭”一词可能带有贬义,建议使用“孤独症”以更中性客观地描述疾病。
  • 综上,“自闭病”的命名既反映了症状特点,也体现了历史翻译习惯,但需注意其与规范术语“孤独症”的一致性。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