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通过绘画这种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的画作不受常规约束,充满了纯真与想象力。许多作品色彩艳丽、构图独特,能够直击人心。比如5岁的贝儿小朋友创作的《晚霞》,虽然她被确诊为自闭症,但通过绘画找到了表达自我的途径,变得更为开朗自信。
这些孩子的绘画天赋有时令人惊叹,如绍兴少年毕昌煜的画作登上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还被印成裙子亮相纽约时装周,著名画家陈丹青称他是"中国的毕加索"。英国小画家艾瑞斯·格蕾丝作为自闭症儿童,她创作的作品也十分唯美,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知名。
绘画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特殊的治疗意义。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正是很多心理学家治疗时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通过绘画分析,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
自闭症儿童通过绘画可以: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星·梦"孤独症儿童绘画展就展示了200多件6到18岁孩子的作品,他们用画画、捏彩泥的方式表达自己。
从专业角度看,自闭症儿童绘画有几个显著特征:
线条表现:常缺乏流畅性和连贯性,可能是断断续续的线条,像是随意涂抹。画人物时轮廓线可能由许多短小不连续的线段组成,缺乏有机衔接。
色彩运用:表现出对某些颜色的过度偏好,特别喜欢使用鲜艳、浓烈的颜色,如大红色、明黄色等,其他颜色只是点缀。这种执着可能反映内心对强烈视觉刺激的需求。
图形描绘:往往比较简单抽象,难以辨认具体形象。画房子可能只是简单三角形和长方形,缺乏细节。这种简单化说明他们在理解物体复杂结构方面存在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症人群特别是孩子们,他们的绘画特点源于其特有的感官世界。许多孤独症孩子都是"视觉先行"的,在诸多感官中最优先处理视觉信息。这种视觉敏感使他们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和信息输出。
欣赏自闭症儿童绘画时,我们应该:
1. 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不要用"像不像"来评判,儿童只画自己知道的,而不是看到的。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不同,艺术表现需要自由空间。
2. 提供创作条件:如贝儿的妈妈发现女儿喜欢绘画后,专门布置了绘画区域,准备纸和彩色蜡笔,这对孩子的艺术发展很有帮助。
3. 通过画作了解他们的世界:如6岁半的小樱通过一幅由纽扣、海绵、木板、绳子制作的热气球画作,表达了自己在社交中的困境。
4. 参与相关活动:各地常举办自闭症儿童画展,如宁波教育博物馆的"星·梦"展览、罗湖区星园学校的"绘春"作品展等,参与这些活动是对孩子们的支持。
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告诉我们:"人和人本来就不一样,这种不同不是缺点,而是像彩虹里少不了的某一种颜色——世界正因为有各种不同的人,才更鲜活,更完整。"多一份包容,多一次尝试沟通,就能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世界虽然不同,但爱与连接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