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句型
描述句:客观描述、环境或人物行为,如“当铃声响起时,大家回到座位”。这是社会故事的核心句型,占比最高。
观点句(透视句):描述他人或自己的情绪、想法,如“妈妈看见我分享玩具会开心”。
肯定句:强调社会规则或价值观,如“自己吃饭是好习惯,大家会夸奖我”。
引导句(指示句):提供行为建议,如“天气冷时应该穿毛衣”。需注意避免过度使用,以免显得说教。
2. 扩展句型
合作句:说明他人如何提供帮助,如“老师会带我去看医生”。
控制句:通过比喻或策略帮助记忆行为,如“排队像小汽车一辆接一辆”。
部分句(填充句):留空让孩子补充,测试理解程度,如“我这样做别人会觉得_____”。
3. 其他辅助句型
前导句:用于自我介绍,如“我叫小林,今年9岁”。
结果句:描述行为后果,如“早点写完作业就能出去玩”。
使用建议
比例原则:描述性句子(描述句、观点句等)应占70%以上,指导性句子(引导句、控制句)不超过30%。
个性化设计:需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兴趣调整句型组合,例如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可增加图片辅助。
这些句型可灵活组合,但需确保故事自然流畅,避免机械说教。实际编写时建议参考专业机构提供的模板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