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怎么查是否有自闭症孩子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改善症状至关重要。以下是自闭症筛查和诊断的完整流程:

一、早期观察与预警信号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自闭症倾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互动障碍:缺乏眼神交流、对他人情感反应弱、难以建立同伴关系。孩子可能不会主动分享兴趣或情绪,也难以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 语言与沟通问题:语言发育迟缓(如2-3岁仍无语言)、重复刻板语句、缺乏手势或表情辅助交流。可能出现语言倒退现象,原本会说的话不再使用。

3. 重复刻板行为:如转圈、排列物品、对特定声音或触感异常敏感,或坚持固定生活流程。孩子可能走固定路线,喜欢开关门,吃固定食物,穿固定衣服。

4. 其他表现:叫名字不应答或应答慢,对玩具声音不敏感,不会用手指物,见到父母不会拥抱等。

二、专业筛查流程

根据国家卫健委《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筛查分为三个阶段:

1. 初筛: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负责,使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在1岁内3、6、8、12月龄进行,1-3岁在18、24、30、36月龄进行,学龄前4、5、6岁各一次。

2. 复筛:初筛异常者转至区妇幼保健院,使用不同量表:

  • 18月龄以下:用"儿心量表-Ⅱ"测评发育水平
  • 18-24月龄:用修订版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
  • 24月龄及以上: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
  • 3. 诊断:复筛异常者转至专业医疗机构,通过以下方式确诊:

  • 医生观察儿童在自然环境和结构化情境中的表现
  • 家长访谈了解发育史
  • 认知与语言能力测试(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 可能需要的辅助检查:发育商测试、食物不耐受检查、脑电图等
  • 三、诊断工具与方法

    专业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工具和标准:

    1. 诊断观察量表(ADOS):由专业人员与儿童互动,评估社交、游戏等行为表现,适用于不同年龄。

    2. 发育史采集:了解儿童早期发育情况,包括语言、运动、社交等里程碑的达成时间。

    3. DSM-5标准:主要依据社交沟通障碍和狭隘兴趣/重复行为两个核心症状进行诊断。

    4. 鉴别诊断:需排除智力障碍、特定语言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疾病。

    四、家长注意事项

    1. 早筛查早干预:6岁前是治疗最佳时期,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不要纠结"是或不是",黄金干预期在3岁前。

    2. 科学看待结果:筛查测试只能提供有限信息,最终诊断需要综合评估。即便经过金标准检查,某些特殊案例(如智力严重落后儿童)仍可能诊断困难。

    3. 选择正规机构:国内权威机构包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等。

    4. 家庭参与:干预康复需要家庭积极参与,基本原则包括早期干预、个体化干预、科学循证、长程高强度等。

    5. 终身支持:自闭症儿童可能需要终身支持,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提出了"6+2"终身支持计划。

    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建议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争取早期干预机会。同时可以联系当地残联了解相关支持项目和政策。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