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共病情况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关于双相障碍自愈的可能性也是许多患者和家属关心的问题。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个主题。
研究表明,双相障碍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共病率相当高。一项发表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双相I型障碍患儿同时患有自闭谱系障碍(ASD)。这种共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疾病进程更加复杂化。
共病患者在躁狂发作时,最常见的表现包括烦躁、不安、焦虑,伴高度的易激惹、敌意、攻击性及睡眠需求减少。ASD特有的思维方式可能激化,近乎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原有的特殊兴趣变得更加激烈,重复及刻板行为显著增加。
在抑郁发作时,HFA(高功能自闭症)患者突出的临床表现往往并非显著的抑郁心境,而是易激惹性及对立行为的增加,伴适应不良行为的恶化,尤其是自伤及攻击行为。运动障碍以及紧张症在HFA共病双相障碍患者中相当常见,尤其是青少年及成年早期的患者。
自闭症患者的双相障碍症状可能与非自闭症患者有所不同,情绪波动可能通过行为问题而非典型的情绪表达来体现。诊断上的主要挑战在于,自闭症的某些核心症状可能掩盖或模仿双相障碍的症状,导致诊断延迟或误诊。
关于双相障碍的自愈,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分享。一些患者通过自我管理和认知行为调整实现了症状的显著改善。
有博主分享了自己7年双相自愈的经历,通过136个视频记录自我疗愈过程,将双相视为"状态"而非"病态",改变认知和思维模式,最终总结出一套"辣食疗法"。这种方法强调驾驭情绪,将双相的"洪荒之力"转化为"超能力",帮助高敏感人群更好地成为自己。
另一位康复者提到,从混沌状态到社会功能恢复的历程中,认知功能的下降实际上是"置换"了自我认知的提升,认为这种交换"一点都不亏"。通过坚持治疗和自我,患者可以恢复到发病前80-90%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医疗观点认为,双相情感障碍多数情况下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能正常生活工作),但容易复发,用药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复发几率。完全不吃药的自愈方式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慢性化或难治性。
对于双相障碍(无论是否共病自闭症),综合管理策略包括:
1. 情绪管理技巧:体察自己的情绪、接纳正常情绪、适当表达情绪、找到适宜的情绪舒缓方式
2. 形象与自我重建:通过形象管理提升自信,改善情绪,这被描述为"自我重建最好的仪式感
3. 家庭支持:家庭温暖对孩子是"特效药",父母需要自我反省、改变教育方式,给孩子减压而非施压
4. 专业帮助: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帮助人格重塑。对于共病患者,更需要专业人士的针对性干预
双相障碍与自闭症的共病确实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但也并非没有希望。通过科学的认识、恰当的治疗和积极的心态调整,许多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重要的是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康复路径,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