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疼痛刺激反应减弱
部分自闭症儿童即使摔伤出血、打针或自伤(如咬手指至破皮)时也不表现出疼痛反应,面部表情平静,甚至继续重复伤害行为。这与大脑顶叶代谢减低导致的感觉处理功能异常有关。
2. 痛觉阈值升高
需更强刺激才能引发疼痛反应,可能与神经传导异常或先天性痛觉缺失(遗传性因素)相关。例如,多发性神经炎患儿可能同时伴随触觉、温度觉障碍。
1. 反应延迟或错位
部分患者对疼痛的感知与表达不同步,可能表现为刺激后长时间才出现反应,或通过刻板动作(如摇晃身体)替代哭喊等典型反应。
2. 感知与情绪分离
即使感受到疼痛,也可能缺乏寻求安慰的社交行为(如不向他人示弱),这与情感反应迟钝及社交障碍相关。
1. 局部敏感与整体迟钝共存
部分患儿对特定类型的疼痛(如针刺)敏感,但对摔伤等钝器伤反应淡漠,可能与不同神经通路受损程度差异有关。
2. 伴随其他感官异常
常合并触觉过敏(抗拒拥抱)、听觉敏感(恐惧吹风机声)或视觉偏好(凝视旋转物),形成多模态感知失调。
部分患儿通过撞头、抓头发等自伤行为寻求感觉刺激,痛觉异常可能加剧此类行为,需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干预。
若发现相关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评估,结合神经影像学(如PET-CT)与行为观察明确个体化特征。早期干预可改善感知整合功能,减少继发性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