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干预中,毛绒玩具常被用作情感共鸣的媒介。例如,星贝育园的老师通过柔软的玩具兔子和生动的故事,引导自闭症儿童乐乐从封闭状态逐渐对外界产生兴趣。当乐乐第一次主动抱住玩具兔子并说出“妈妈”时,标志着情感表达的突破。这种通过触觉与听觉双重刺激的CBM干预法,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情感连接。
并非所有自闭症儿童都能接受毛绒玩具。部分孩子因感官敏感(如触觉过敏或视觉冲击)会对其产生强烈恐惧,甚至情绪崩溃。广州星贝育园的案例显示,毛绒玩具蓬松的触感、不规则的形状可能被孩子视为“不可预测的威胁”,导致尖叫躲避。这种反应与他们对秩序和确定性的需求直接相关。
针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教育者需灵活调整方法。例如:
毛绒玩具有时成为孩子的情感“避难所”。李玫瑾教授提到的案例中,一个5岁女孩因长期遭受父母语言暴力,只愿对玩具熊倾诉心声,反映出孩子通过玩具寻求情感代偿的心理需求。
这些故事和案例表明,毛绒玩具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是温暖的疗愈工具,也可能是感官挑战的来源,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个体差异科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