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肯纳自闭症 可怕的自闭症

1. 定义与命名由来

肯纳自闭症是自闭症谱系障碍中最典型的类型,由美国精神科医师列昂·肯纳(Leo Kanner)于1943年首次系统描述并命名。台湾地区近年逐步改用“肯纳症”以消除“自闭症”一词可能带来的“自我封闭”语义误解,强调其神经发育障碍的本质。

2. 核心特征

肯纳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类症状:

  • 社交情感互动缺陷:如缺乏眼神接触、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如对他人受伤时大笑)、沉浸于自我世界。
  • 语言沟通障碍:包括完全无语言、重复性语言(鹦鹉学舌)或代词使用混乱。
  • 刻板行为与感知异常:如重复刻板动作(转圈、摇晃)、对声音或触觉过度敏感或迟钝,以及抗拒环境变化。
  • 3. 与其他类型的区别

    自闭症谱系包含多种亚型,肯纳自闭症属于典型的重度类型,与以下类型不同:

  • 阿斯伯格综合征:语言能力正常,但社交困难,部分有特殊才能。
  • 雷特综合征:仅见于女童,伴随运动能力退化。
  • 肯纳型患者中约70%伴有智力障碍,仅10%可能表现出超常智力,因此“自闭症都是天才”是常见误解。

    4. 诊断与现状

    根据DSM标准,需在3岁前出现症状。中国大陆发病率约为1‰,且终身需要支持,多数患者无法独立生活。由于重度患者常伴有语言和智力障碍,自述案例极少。

    5. 社会认知与支持

    肯纳的研究推动了医学界对自闭症生物学基础的认知,但其早期“冰箱母亲”理论已被证伪。目前社会倡导通过教育、就业等终身照护体系支持患者,台湾地区正名运动即为例证。

    若需进一步评估或帮助,可参考专业自闭症量表。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