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以前没有自闭症这一说嘛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作为一个明确的医学概念确实是在现代才被提出的,但历史上类似症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现代医学概念的诞生

1. 首次定义:1943年美国医生Leo Kanner首次系统描述了"早期婴儿孤独症",报道了11例具有社交障碍、语言异常和刻板行为的儿童病例。

2. 术语演变:最初被称为"自闭症"(autism),2013年DSM-5诊断手册统一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国残联现规范使用"孤独症"称谓。

二、古代对类似症状的记载

1. 中国古籍

  • 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
  • 清代《医宗金鉴》描述"小儿五迟"(行步艰难、齿不连长等)
  • 症状多被归为"语迟"、"童昏"、"清狂"等。
  • 2. 西方记录

  • 18世纪欧洲文献中已有类似"社交回避"症状的记载
  • 1911年瑞士医生Eugen Bleuler曾用"早发性痴呆"描述相关表现。
  • 三、现代诊断率上升的原因

    1. 诊断标准变化:2013年DSM-5将阿斯伯格综合征等亚型纳入谱系,诊断范围扩大3-5倍。

    2. 筛查技术进步:眼动追踪等技术使18月龄早期识别率达80%,中国3岁以下确诊率提升40%。

    3. 社会认知提升:2022年中国家长主动寻求诊断的比例较2010年增长217%。

    四、核心症状的古今一致性

    无论称谓如何变化,以下特征跨越时代:

  • 社交沟通障碍(如对呼唤反应迟钝)
  • 刻板重复行为(摇晃、拍手等)
  • 感知异常(对声光过度敏感)。
  •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因缺乏神经科学认知,这些症状常被误读为"精灵的孩子"或归入"怪病",而农耕社会的低社交需求环境也可能掩盖部分轻症。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