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BC行为记录法
1. A(前因):记录行为发生前的环境、或刺激,如孩子是否有身体不适、认知局限或特定触发。
2. B(行为):详细描述行为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和强度,例如攻击性行为、尖叫或刻板动作。
3. C(结果):记录行为发生后周围人的反应及孩子获得的反馈,分析行为是否因特定结果而强化。
二、家庭互动记录表
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行为、家长应对方式及孩子的反应。
示例:孩子因拿不到玩具而躺地哭闹,家长可记录后分析其需求,并教会用语言或手势表达(如“帮帮我”)。
三、社交能力训练记录
1. 初级阶段:通过需求延迟满足、简单游戏(如轮流搭积木)培养基础社交动机。
2. 进阶训练:加入角色扮演、合作游戏,记录孩子主动发起互动的次数和形式。
3. 强化反馈:用视觉激励(如纽扣奖励罐)记录进步,及时给予表扬或实物奖励。
四、日常沟通提升方法
非语言信号观察:记录孩子的眼神、手势或发声频率,制作《日常沟通记录表》对比每周变化。
情景化输入:在吃饭、游戏等场景中融入语言训练,如选择式提问(“要苹果还是香蕉?”)。
五、专业干预结合
多学科团队:联合医生、语言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评估行为记录数据。
长期跟踪:如案例中家长通过8个月持续训练改善孩子语言和社交能力,强调“缺哪补哪”的坚持原则。
以上方法需根据孩子个体情况调整,建议家长保持耐心,通过系统记录和分析找到最适合的干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