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官需求异常
自闭症儿童常存在感官处理障碍,躺地行为可能是为了寻求触觉(地面硬度/温度)、本体觉(重力压迫感)或视觉角度变化带来的刺激。部分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
2. 情绪表达方式
由于语言和情绪调节能力受限,躺地可能成为表达焦虑、紧张或逃避压力的方式,尤其在嘈杂环境中更易出现。
3. 刻板行为表现
这种行为可能发展为固定模式,孩子通过重复动作获得心理满足,即使环境改变仍持续。
4. 身体不适信号
部分孩子因头痛、疲劳等不适躺地,但因沟通障碍无法用语言表达。
1. 行为疗法
2. 环境调整
3. 沟通训练
4. 专业支持
若行为伴随自伤、长时间拒绝站立等情况,建议尽快就医评估。早期系统干预可显著改善行为问题,多数案例显示2-3岁开始干预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