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异常以及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以下是其核心特征和相关信息:
1. 核心症状
社交障碍:患儿常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呼唤无反应,缺乏依恋行为(如不寻求父母安慰),难以建立同伴关系。部分孩子甚至对亲密接触表现出抗拒。
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可能出现重复性语言(如鹦鹉学舌)、语调异常,或完全无语言。非语言交流(如点头、手势)也存在缺陷。
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表现为重复动作(如转圈、排列物品)、坚持固定 routines,或对特定事物(如广告、数字)过度专注。
2. 诊断与早期识别
诊断标准:需通过专业医生的行为观察和量表评估(如孤独症量表),重点考察社交、语言及行为表现是否在多个场景中持续存在。
早期信号:1岁前可能表现为对名字无反应、缺乏社交性微笑;2岁后语言发育滞后或倒退,玩法刻板(如只排列积木不搭建)。
3. 病因与共患病
病因:目前认为与遗传或脑神经发育异常有关,如梭状回(负责人脸识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社交障碍。
伴随问题:约20%患儿合并抽动障碍,部分存在智力异常(落后或超常)、多动或情绪不稳定。
4. 干预与治疗
黄金干预期:3岁前通过行为干预(如ABA疗法)可显著改善症状。家庭需参与结构化训练,如利用视觉提示减少焦虑。
注意事项:避免强刺激环境(如嘈杂场所),关注共患病(如癫痫、胃肠道问题)的同步管理。
若怀疑孩子有相关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评估,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