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肠道菌群治疗自闭症报道

近年来,肠道菌群干预作为自闭症(ASD)的潜在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群移植和特定益生菌的应用。以下是当前研究进展的

一、临床治疗机制与理论基础

1. 脑肠轴理论

肠道菌群通过神经递质调控(如多巴胺分泌)、迷走神经激活及硫元素吸收等途径影响大脑功能,部分自闭症患儿伴随的消化道症状(便秘、食物不耐受等)与菌群紊乱存在显著相关性。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团队提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自闭症的诱因之一,通过宏基因组检测筛选适应症患儿可提高治疗效果。

2. 菌群移植(FMT)的临床验证

  • 有效性:解放军总医院2024年的随机双盲试验证实,口服粪菌移植能显著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且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与症状缓解正相关。
  • 安全性:103名受试者中不良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无差异,证实FMT安全性。小规模研究也显示,FMT对胃肠道症状改善率达40%,社交能力评分提升20-25%。
  • 二、特定益生菌的干预效果

    1. 脆弱拟杆菌BF839

    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该菌株可显著改善4岁以下ASD儿童的刻板行为和胃肠道症状,且治疗窗口期可能集中在低龄阶段。另一项针对60名儿童的试验显示,BF839能减少自残行为,安全性良好。

    2. 罗伊氏乳杆菌

    斯坦福大学的试验发现,该菌株虽未改变整体疾病严重程度,但显著提升了社会功能评分,支持肠-脑轴的部分调节作用。

    三、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 个体差异:现有研究样本量较小(如BF839试验仅60例),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 联合治疗:专家建议菌群干预需结合行为训练等传统方法,以实现更全面的症状改善。
  • 当前研究为自闭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患者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个性化方案。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