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分类体系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更新,目前国际主流诊断标准(如DSM-5和ICD-11)倾向于使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这一广义概念,但根据症状表现和病因仍可细分为以下7种常见形态:
表现为严重的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及刻板行为,常伴有智力障碍。患者可能完全缺乏语言能力,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且行为模式高度重复(如反复拍手、转圈)。
多见于男孩,7岁左右症状明显。患者智力正常甚至超常,语言能力保留较好,但存在社交困难(如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和刻板兴趣(如对特定主题极度专注)。
几乎仅见于女孩,7-24个月发病。患儿会快速丧失已获得的语言、社交和运动能力,并出现手部刻板动作(如搓手)。此类型进展快,预后较差。
2-3岁前发育正常,之后能力急剧退化,包括语言、社交和自理能力,可能伴随智力倒退。与典型自闭症的区别在于发病前的正常发育史。
部分症状不符合典型自闭症标准,可能表现为社交障碍较轻或症状出现较晚。这类患者常被归类为"轻度自闭症谱系障碍"。
智力正常或超常,语言能力较好,但社交互动存在明显障碍(如难以维持对话)。部分患者在某些领域(如数学、音乐)表现出非凡才能。
症状不符合其他分类标准,但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行为。这类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症状,如对特定感官刺激异常敏感。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诊断更强调"谱系"概念,通过支持需求分级(如DSM-5的划分)而非严格分类。若需具体评估,建议咨询专业机构进行量表测试和医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