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能力训练
1. 感知觉训练
听知觉:通过声音配对游戏(如辨别不同乐器声)、模仿声音次数等,增强声音与动作的关联性。
视知觉:利用积木排列、图形分类(按颜色/形状/大小)等练习,提升视觉辨别与空间组织能力。
触觉与运动:设计捏小球、户外活动等任务,改善精细动作和协调性。
2. 生活自理能力
分步骤训练穿衣(脱裤子→穿裤子)、进食(用勺子→倒饮料)、如厕提示等,结合环境教学法强化实际应用。
二、社交与情绪管理
1. 社交启蒙
目光接触:通过吹泡泡游戏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物体转移到人脸,成功后即时奖励。
非语言互动:模仿表情(张大嘴、拍手)和指物训练(指向需求物品),逐步过渡到语言表达。
2. 情绪识别与调节
使用情绪卡片或绘本教孩子识别开心、愤怒等表情,并在情绪爆发时引导替代行为(如深呼吸代替咬手)。
三、核心干预方法
1. 应用行为分析(ABA)
任务分解:将复杂动作(如穿袜子)拆解为4-5个步骤,逐项训练并给予奖励(口头表扬/玩具)。
数据记录:记录孩子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定期分析进展并调整计划。
2. 家庭参与
家长需学习结构化训练方法,通过亲子游戏(如轮流隧道、合作运球)提升社交能力,避免让孩子独自闲玩。
四、注意事项
避免误区:不盲目追求高价机构或“特效疗法”,应注重长期个性化训练。
早期干预:3-6岁是黄金期,需结合医学评估(如排除癫痫等共患病)和药物辅助(如抗抑郁剂)。
此教案需根据儿童个体能力动态调整,建议定期与专业康复师沟通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