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专业评估:需由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诊断评估,明确症状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
2. 行为干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通过正向强化改善社交缺陷和刻板行为,任务分解法将复杂行为拆解为小步骤训练。
1. 结构化生活节奏:固定作息时间,使用可视化日程表(如图片提示)减少焦虑,增强安全感。
2. 自然情境社交训练:
3. 语言沟通培养:
1. 机构训练:选择残联定点或专业康复机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如平衡木、秋千)、社交技能角色扮演等。
2. 教育融合:根据能力选择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或特殊教育支持,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理解情绪,沙盘游戏、音乐治疗缓解焦虑。
2. 药物干预:仅针对伴随症状(如攻击行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培酮等药物,不可自行用药。
1. 医保与救助:部分省市已将康复项目(如ABA)纳入医保,可申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2. 家长支持:参与互助小组学习干预技巧,保持心理健康以更好陪伴孩子。
关键原则:早期干预、家庭参与、自然情境训练为主,避免过度保护或强制干预。建议建立《进步日志》记录每日自主活动、社交尝试等,定期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