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全脱管风险:如6岁孤独症男童两次从幼儿园独自离园,暴露门禁管理漏洞(闸机未启用)和人员看护疏忽问题。
2. 行为失控场景:包括课间突然撞墙、逃课拒罚等刻板行为或情绪爆发,部分案例中同学通过拥抱等温和方式成功干预。
3. 社交适应困难:表现为抗拒集体活动、独自徘徊、无法理解社交规则等,部分孩子会沉浸于特定兴趣或重复动作。
1. 环境支持不足:幼儿园未针对特殊需求调整设施(如门禁系统)或缺乏专业师资。
2. 沟通障碍:孩子可能因语言发育迟缓无法表达需求,或对指令理解困难导致"不守规矩"。
3. 感统失调影响:部分行为问题(如转圈、摇头)可能与感知觉异常相关,易被误判为故意捣乱。
1. 即时干预:
2. 长期支持体系:
3. 融合教育实践:
1. 避免误判:部分"问题行为"实为沟通尝试(如涛涛拿他人物品),需耐心解读背后需求
2. 早期识别:婴儿期无对视、幼儿期语言滞后等信号需及时专业评估
3. 教师培训:重点提升对刻板行为、感统问题的认知,学习正向行为支持方法
这些案例表明,自闭症儿童的"翻车"行为往往源于环境与需求的不匹配,而非故意破坏。通过专业支持系统建设,多数孩子能够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展现独特潜能(如案例中涛涛的音乐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