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目的性大笑:部分孩子会因自我刺激(如转圈、挠痒)突然发笑,且难以停止,这属于前庭觉寻求行为。
2. 互动式笑容:通过简单游戏(如挠痒、捉迷藏)引发的笑容,可能伴随肢体接触或重复动作,例如有宝宝挠姐姐脚丫后自己大笑。
3. 奖励性微笑:完成任务后(如吃完汉堡被奖励可乐)出现的满足式笑容,通常需要外部激励。
1. 感官游戏:
2. 肢体互动:
3. 结构化奖励:
1. 避免过度刺激:转圈大笑等行为需适度引导,可通过共同跑步替代单独转圈。
2. 尊重个体差异:部分孩子可能对特定声音(如雨刮器声)发笑,需观察触发因素。
3. 结合日常训练:将逗笑融入视觉追踪(如手电筒光点游戏)、社交启蒙(如寻宝击掌)等康复活动中。
相关视频中,自闭症孩子与家人玩挠痒游戏、完成进食任务获得奖励、参与集体捉迷藏等场景都展示了自然的笑容反应。建议根据孩子具体兴趣选择互动方式,逐步建立社交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