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自闭症儿童骚扰 自闭症儿童吵闹

  • 心理师
  • 2025-08-15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自闭症儿童在公共场合出现吵闹、尖叫等行为是常见现象,这主要源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以下从原因、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三方面综合分析,并提供实用建议:

一、行为原因

1. 感知觉异常

自闭症儿童常对光线、声音等感官刺激异常敏感或迟钝,公共场所的嘈杂环境易引发他们的不适反应,如捂住耳朵尖叫或持续哭闹。部分案例显示,环境中的突发噪音(如地铁报站声)可能直接触发情绪崩溃。

2. 沟通障碍与情绪调节困难

由于语言表达受限,儿童可能通过哭闹表达需求(如饥饿、疲劳),或对不可预测的变化(如行程改变)产生焦虑。研究指出,这类行为实质上是他们试图与外界沟通的替代方式。

3. 刻板行为与自我刺激

部分儿童会通过重复动作(如拍手、摇晃)或发出固定声音来获得安全感,这种行为在陌生环境中可能加剧。

二、家长与照顾者的应对策略

1. 即时干预技巧

  • 环境调整:提前准备降噪耳机、熟悉的小玩具,或选择人流量较少的时间段出行。
  • 情绪安抚:用孩子喜欢的物品(如压力球)分散注意力,避免直接制止或惩罚,这可能加剧情绪爆发。
  • 视觉提示工具:通过图片卡片预告行程,减少因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
  • 2. 长期行为训练

  • 正向行为支持(PBS):通过奖励机制强化适应性行为,例如用代币系统鼓励安车。
  • 社交故事法:编写特定场景的故事(如"坐地铁的一天"),帮助孩子理解社会规则。
  • 感觉统合训练:专业治疗可改善感官处理能力,减少因刺激过度导致的情绪失控。
  • 三、社会理解与支持建议

    1. 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多数冲突源于误解,如案例中路人指责"有病得治",实则是因不了解自闭症特性。普及相关知识(如自闭症儿童无法自主控制行为)能减少歧视性言论。

    2. 公共场所的包容性设计

  • 设立"安静角"或特殊需求优先通道,为儿童提供缓冲空间。
  • 建议服务人员接受基础培训,如遇到尖叫儿童时主动询问家长是否需要帮助。
  • 3. 政策与社区支持

  • 推动医保覆盖行为干预课程,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 建立家长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并缓解照顾压力。
  • 四、争议与反思

    当前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包容度仍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有母亲因孩子吵闹被辱骂的案例,另一方面也有大爷故意外放声音挑衅的极端行为。这反映出部分公众对"特殊需求"与"缺乏教养"的混淆。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界已提出部分"自闭症"诊断可能包含感统失调等可改善的情况,盲目贴标签反而不利于儿童发展。

    通过家庭干预、专业支持与社会理解的结合,多数自闭症儿童的吵闹行为可逐步改善。核心在于认识到这些行为并非故意,而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