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眼神交流缺失:婴儿期即表现出不与人对视,抱持时回避目光接触,对父母或抚养者的亲近行为反应淡漠。
2. 依恋异常:对父母缺乏正常依赖感,对陌生人无区分性冷漠,如被呼唤名字时无反应(甚至重复百次也不回应)。
3. 社交互动困难:幼儿期不参与集体活动,独自躲在角落,拒绝与同龄人玩耍或分享。
1. 语言发育迟缓:2-3岁仍不会主动喊"爸爸妈妈",或仅能机械重复词语(如背唐诗但不理解含义)。
2. 非语言交流障碍:常用拉手、指物等动作替代语言表达需求,缺乏点头、摇头等互动性肢体语言。
3. 语言退化现象:部分患儿曾短暂出现语言能力后又倒退至沉默状态。
1. 重复动作:如反复开关灯、转圈、排列物品,或坚持走固定路线。
2. 物品依恋:对特定物体(如破被子、玩具熊)产生异常依赖,若被拿走会激烈哭闹。
3. 感觉异常:对疼痛迟钝(摔伤不哭)或对声音/光线过度敏感(如恐惧抽水马桶声)。
1. 智力发育不均:约70%患儿智力落后,但少数在机械记忆(如数字)、音乐或绘画方面有突出能力。
2. 伴随症状:多动、自伤行为、焦虑或癫痫发作等。
若发现上述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评估。早期干预(如行为训练、音乐疗法等)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