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构化教学与应用行为分析(ABA)
通过任务分解和强化训练,逐步提升语言、社交、认知等能力。例如将目标行为拆解为小步骤,使用正向强化(如奖励)引导学习。
2.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针对患儿社交缺陷,通过目光接触、情感分享等训练,模拟正常儿童人际发展规律。例如“共同注意训练”可激活大脑社交脑区。
1. 语言与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模仿、扩展语言(如将“车”扩展为“红色的车”)促进表达;角色扮演练习购物、乘车等生活场景。
2. 感觉统合训练
改善前庭平衡和触觉敏感问题,减少刻板行为。例如通过滑板、平衡木等器械调节感觉处理异常。
1. 音乐与游戏疗法
音乐治疗可缓解情绪并提升沟通能力;游戏疗法通过互动玩具(如手抓球、形状配对车)增强手眼协调和社交动机。
2. 家庭同步训练
家长需学习干预技巧,在家延续机构训练内容。例如每周40小时强化训练,结合日常场景(如用餐、外出)巩固技能。
1. 药物辅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可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但需注意副作用;Is类药物(如氟西汀)缓解焦虑。
2. 环境包容与社会支持
普通学校应提供包容性教育,避免歧视;社区资源(如特殊幼儿园)可帮助患儿适应集体生活。
早期干预(尤其3-6岁黄金期)和长期坚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建议家长结合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