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是哪里的说法呢

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术语差异——孤独症与自闭症

在中国,关于同一疾病的不同术语称呼常常引发人们的关注与讨论。今天,我们就来一下关于“孤独症”与“自闭症”这一术语的演变及差异。

在中国大陆,官方医学界普遍采用“孤独症”这一译名来描述这种疾病。这个词强调了一种社交功能的剥夺感,给人一种无法融入他人、与世界隔绝的孤独感。而在港澳台地区及部分海外华语社区,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自闭症”这一称谓。尽管称呼不同,但所指的疾病特征是完全一致的。

这一术语的演变背景也颇为有趣。“Autism”这一英文词汇源自希腊语中的“autos”(自我),意在描述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1943年,美国肯纳医师首次系统地描述了这一概念。随着医学界的发展,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这一缩写成为医学界的通用术语,中文则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作为规范诊断名称。

在中国大陆,通过2006年的《残疾人保障法》,正式确立了“孤独症”这一标准译名。而在台湾地区,近年来有提倡改用“肯纳症”的声音,意在消除语义上的误解。无论是“孤独症”还是“自闭症”,其核心症状都表现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大陆专业文献已经逐步统一使用“孤独症”,但在民间仍存在混用现象。这也反映出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称呼,背后所指的疾病实体是一致的,都涉及到人们社交和情感的困扰。我们应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不同的术语称呼,尊重各地的文化差异,同时也关注这一疾病患者的需求与权益。

语言的变化是与时俱进的,而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无论使用何种术语,关键在于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