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社交障碍型
表现:三年级学生小明常独自坐在角落,回避集体活动,对同学邀请玩耍总是躲开。语言表达困难,课堂注意力分散,常因环境变化情绪崩溃。
干预措施:
安排同伴协助:指定友好同学作为"小助手",引导参与课间活动。
建立固定流程:用视觉提示卡明确每日作息,减少焦虑。
情绪角设置:在教室布置安静区域供情绪调节。
案例二:高功能兴趣局限型
表现:一年级学生小东能流利讲述恐龙知识,但无法正常对话。上课沉迷画画,忽视课堂纪律,社交中只谈论单一话题。
干预措施:
兴趣引导教学:将恐龙元素融入识字、数学练习。
社交故事训练:制作图文卡片模拟日常对话场景。
代币奖励制:用恐龙贴纸强化课堂专注行为。
案例三:情绪行为问题型
表现:五年级学生皮皮因刻板行为被打破会尖叫冲撞他人,无法参与集体活动,需服用药物辅助情绪控制。
干预措施:
前庭觉训练:通过吊床摇摆、平衡木等感统活动改善自我调节。
行为契约:用计时器明确活动时长,提前预告流程变化。
家校协同:家长陪读期间学习ABA技巧,保持干预一致性。
融合教育成功案例
厦门学生小昕在普校完成小学学业并升入初中,关键支持包括:
资源教师定期督导
班级"融合小天使"制度
个性化评价体系(如照顾绿植任务)。
这些案例显示,有效的干预需结合:
1. 环境调整:减少感官过载,提供结构化支持
2. 社交引导:同伴介入、社交游戏训练
3. 专业协作:特教老师、康复机构、医疗团队的多方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