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交互动障碍
婴儿期表现为缺乏目光对视(6个月大时仍难被逗笑或注视他人),对他人呼唤无反应(10-12个月时叫名字不回应,听力正常),且抗拒身体接触(如抱抱时僵硬或回避)。幼儿期则表现为不参与集体活动,独自玩耍,无法理解社交规则(如游戏角色扮演)。
2. 语言发育延迟或倒退
12个月大时对语言指令无反应(如不会拿物品),16个月仍无任何词汇,2岁时无法说出“吃饭”“苹果”等简单双词短语。部分患儿会出现语言能力倒退(如原本会叫“爸爸妈妈”后丧失该能力)。
3. 非语言交流缺失
18个月大时不会用手指物或跟随他人手势,缺乏点头、摇头等肢体动作表达需求,常通过拉拽他人手部代替沟通。
4. 刻板重复行为
对特定物品或动作异常执着,如反复开关灯、旋转车轮、排列物品,或坚持固定路线/程序(如睡前仪式不可改变),否则会焦虑哭闹。
5. 兴趣狭窄
对普通玩具(如布娃娃、小汽车)不感兴趣,却痴迷非玩具物品(瓶盖、风扇叶片),或重复观看同一集动画片。
6. 感觉异常
可能对某些声音、光线过度敏感(如恐惧吹风机声),或对疼痛反应迟钝(摔伤不哭)。动作协调性差,可能出现共济失调。
7. 情绪与智力问题
部分患儿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约70%存在智力落后),情绪不稳定(无故大笑/尖叫),或合并多动、抽动等症状。
若孩子出现以上表现,建议尽早进行专业评估。早期干预(如社交训练、语言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需注意,症状可能因年龄和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需结合专业诊断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