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即使个体早期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仍可能因以下原因在后期被确诊:
1. 隐性基因携带:父母可能携带自闭症相关隐性基因而未发病,但遗传给后代时基因组合可能导致患病。
2. 新发突变: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基因突变,与父母基因无关。
3. 遗传复杂性:自闭症涉及多基因相互作用,部分患者需积累多个基因变异才会显现症状。
1. 孕期风险:母亲孕期感染病毒、接触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塑料微粒)或患有代谢疾病,可能干扰胎儿神经发育。
2. 围产期因素:早产、低体重、缺氧等并发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 后天环境:婴幼儿期长期处于单调环境、缺乏社交互动或遭受心理创伤,可能诱发症状。
1. 高功能自闭症:部分患者智力正常,早期症状隐蔽,随年龄增长(如入学后)社交需求提高时才被发现。
2. 代偿机制失效:儿童可能通过模仿行为暂时掩盖症状,后期无法适应复杂社交环境而确诊。
自闭症并非完全由单一因素决定,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及发育关键期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发病。即使个体早期无典型症状,仍可能因上述机制在后期被诊断。若发现社交、语言或行为异常,建议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