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症状表现
1. 情绪障碍
持续情绪低落、愉悦感缺失,常伴随易怒或莫名悲伤,晨重夜轻现象明显
自我评价极低,对批评异常敏感,易产生无助感和自杀倾向
2. 社交功能损害
回避眼神接触,难以理解社交规则,存在语言/非语言沟通障碍
共病后社交退缩加剧,可能出现"心理分离"现象(主动隔绝外界)
3. 行为特征
刻板动作(如摇晃、拍打)频率增加,可能伴随自伤行为(撞头、咬手)
兴趣狭窄与动力缺乏叠加,导致活动参与度显著下降
二、生理与认知影响
1.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早醒/嗜睡)、食欲紊乱、慢性疼痛等躯体化表现
自闭症相关的胃肠道问题与抑郁症状相互恶化
2. 认知功能障碍
注意力分散与思维迟缓并存,执行功能(计划、转换能力)受损严重
合并存在"认知僵化"(固执于特定思维模式)与抑郁性反刍思维
三、风险与共病特点
1. 自杀风险
共病患者自杀企图率是普通抑郁症的1.5-2倍,尤其高功能自闭症青少年风险突出
2. 共病机制
神经递质异常(5-HT、GABA系统紊乱)与脑连接异常(镜像神经元缺陷)双重作用
约40%自闭症患者会发展出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
四、干预难点
1. 诊断挑战
抑郁症状可能掩盖底层自闭特质(尤其女性患者)
需要ADOS-2评估结合PHQ-9量表进行鉴别
2. 治疗矛盾
I类药物可能加重自闭症患者的激越行为
传统CBT疗法对伴高敏C反应蛋白患者效果有限
这类人群需要整合神经发育干预与情绪调节的个性化方案,目前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如肠脑轴调节结合执行功能训练)可能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