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性质与病因
自闭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病因可能与遗传、脑结构异常等因素相关,核心症状为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呆小症:由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属于内分泌疾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智力与体格发育。
2. 核心症状表现
自闭症:
社交障碍:缺乏目光对视、难以理解他人情绪或意图。
语言障碍:非言语交流困难(如不理解表情),或语言发育迟缓/倒退。
刻板行为:重复动作(如旋转物品)、固定生活流程。
智力差异:部分患者智力正常,少数可能伴随智力障碍。
呆小症:
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骨骼发育落后(如四肢短、头大)。
智力低下:认知能力显著受损,记忆力、注意力差。
特殊面容:皮肤粗糙、鼻梁塌陷、舌体肥大等。
代谢问题:怕冷、食欲差、体温低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3. 诊断与干预
自闭症:通过行为观察和发育评估诊断,需早期行为干预(如ABA疗法)和康复训练,无特效药物。
呆小症:通过新生儿筛查甲状腺功能确诊,需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如优甲乐),早期治疗可避免智力损伤。
4. 预后差异
自闭症:症状持续终身,但早期干预可改善社交和生活能力。
呆小症:若出生后3个月内及时治疗,发育可能接近正常;延误治疗则导致不可逆智力障碍。
自闭症是神经发育问题,表现为社交和行为异常;呆小症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的智力与体格发育障碍。两者均需早诊断、早干预,但病因和治疗方法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