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学生的自闭中学生自闭症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

一、理解自闭症的核心特征

1. 社交障碍:中学生自闭症患者通常缺乏目光接触,难以理解社交规则,可能对亲友的肢体接触表现出抗拒。

2. 沟通困难:语言发育迟缓或重复性语言常见,部分孩子可能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更倾向于用手势表达需求。

3. 刻板行为:对固定流程或物品有强烈依赖,环境变化易引发焦虑。

二、分步骤建立有效沟通

1. 基础训练

  • 从生活场景切入:利用吃饭、玩耍等日常活动教孩子简单指令(如"拍手""再见"),结合动作和实物学习词汇(如"苹果""喝水")。
  • 强化目光对视:通过夸张的表情、声音或肢体动作吸引注意力,这是社交训练的第一步。
  • 2. 语言发展

  • 从单音到双音词渐进:先巩固"妈妈"等称呼,再过渡到"面包""猴子"等双音节词,结合图片辅助认知。
  • 避免强制纠音:初期以培养表达兴趣为主,发音准确度可后期调整。
  • 3. 情绪管理

  • 识别触发点:注意孩子对声音、光线等感官刺激的异常反应,避免过度刺激环境(如嘈杂场所)。
  • 用固定仪式缓解焦虑:例如用餐时保持固定座位,用"肉肉""汤汁"等重复性语言建立安全感。
  • 三、家长心态调整

  • 避免两种极端:既不轻信"长大自愈"的安慰,也不绝望于"终身残疾"的传言,早期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
  • 长期视角:约30-50%自闭症青少年通过持续训练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但进步往往是渐进式的,需保持耐心。
  • 四、特别注意

  • 警惕机构风险:选择干预机构时需核实资质,避免虐待等极端情况发生。
  • 减少社交压力:不必强迫孩子参与复杂社交(如团体游戏),可从一对一互动开始。
  • 通过系统性训练和情感支持,许多自闭症中学生能逐步掌握基本沟通技能。关键是要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制定计划,并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