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由残联、卫健委等部门主导设立,如公立医院的儿童康复中心或残联定点机构。这类机构享有政策补贴,服务范围广泛(涵盖自闭症、智力障碍等),但可能存在康复方法更新较慢、地区专业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由家长或公益人士创办,需经民政部门登记(如天津璘星自闭症康健服务中心)。这类机构注重社区化服务,收费较低,灵活性强,但规模较小,多依赖社会捐助。
以市场化运营为主,吸纳专业康复师团队,硬件设施较先进(如感觉统合训练设备)。这类机构盈利导向明确,服务专业化程度高,但费用相对较高。
与医院合作(如天津璘星与滨海空港安禾医院的公益项目),提供“医疗+教育”一体化服务,适合需要医学干预的患儿。
侧重行为训练和认知教育,如郑州星贝育园采用独创的CBM干预法,通过小班化教学提升社交能力。
针对大龄自闭症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和社交支持,需配备专业护理团队及安全设施。
不同地区的准入标准可能不同,例如北京市要求民办机构通过量化评估才能成为定点服务机构,而地方残联会对定点机构进行定期监督。